可能性错觉与细节封装:决定论视角下的抽象思维分析
Listed in
This article is not in any list yet, why not save it to one of your lists.Abstract
人类在思考决策时,往往以高度抽象的方式进行推理,例如选择去肯德基或麦当劳时,我们不会关注决定该行为的底层物理状态。这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误以为不同可能世界之间的过渡是简单的,而忽略了物理决定论下微观层面的复杂性。本文探讨了如何从决定论视角分析可能性错觉,并指出,即便量子随机性存在,它仍不足以提供自由意志所需的“选择”能力。人类思维倾向于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处理可能性和决策,例如“去肯德基还是去麦当劳”这样的问题,忽略了微观层面的复杂性。我们在日常语言和思维中,会使用简单的概念框架来表达决策,却忽视了在物理层面上,从一个状态演化到另一个状态所需的细节。这种对细节的封装使我们误以为不同可能世界之间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从而强化了“可能性”的错觉。本文从决定论角度分析这种错觉的来源,并指出,即使量子随机性能够导致不同的宏观状态,它仍无法满足自由意志论者所需的“可选性”概念。 自由意志论者常常依赖可能世界的概念来支撑其观点,并进一步诉诸量子随机性来赋予宇宙所谓的弹性。然而,可能世界的构想本质上仅是思维中的计算,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量子随机性在大尺度宏观系统中的作用,论证了量子随机性无法支持自由意志的概念。相反,量子随机性的作用若足以改变人的选择,那它也应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宏观变迁,例如将麦当劳的建筑变成肯德基。最终,我们表明,自由意志论者的核心诉求,即个人能够实际选择不同的可能世界,并未得到量子随机性的支持。自由意志论者并非仅仅认为存在“可能世界”,而是认为自身能够在这些可能世界之间进行选择。最近一些自由意志论者尝试通过量子随机性来添加“可选择性”,认为量子不确定性能为自由意志提供一种物理底层支撑。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量子随机性在实际物理世界中的影响范围,论述量子随机性无法在实际层面上影响实体的选择,更无法让一个体系自主选择其完全不同的运动进程。我们将通过对比人脑内的痕迹差异与建筑物生成变化之间的相似性,证明量子随机性并不能导致微观下大规模的选择变化。因此,自由意志论尝试借助量子随机性来证明人类具有完全的选择权是不成立的